北方“七下八上”主汛期,强降雨引发的洪涝与地质灾害牵动人心。新华公益原创IP栏目《公益圈》联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壹基金推出首期主题沙龙,以“打通防汛减灾最后一公里”为主题配资公司10大排名,汇聚防汛减灾领域8位专家、救援队伍代表等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配资公司10大排名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服务分会理事长、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原副司长尹光辉围绕防汛减灾工作分享观点。他强调,防汛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政策落地与基层协同两方面发力,才能真正筑牢生命安全的防线。
图/尹光辉发言
为了有效强化公众意识,尹光辉建议通过建立基层应急志愿服务队的方式,将专业的风险研判转化为群众易懂的指引传递给居民。社区应急志愿服务队成员生活在社区村镇,熟悉当地的环境和居民情况,能够更精准地将专业知识普及到每一户家庭。他提到,有些社区应急志愿服务队在成立后,通过定期举办防汛知识讲座、组织应急演练等活动,使社区居民对防汛减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极端天气发生时,居民们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有序地疏散。
针对特殊群体的防护,尹光辉提出要织密防护网,确保“最后一公里”始终畅通。特殊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因为他们在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能力较弱,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他强调,在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案,明确特殊群体的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和责任人;在抗灾行动中要高效响应,确保能够及时将特殊群体转移到安全地带。因此,各地要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
此外,尹光辉认为基层协同是防汛减灾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防汛减灾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需要各方面力量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他指出,专业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直达基层,基层各级协同联动,因此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防汛减灾的强大合力。同时,防范旱涝急转带来的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在谈到未来防汛减灾工作的发展时,尹光辉表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防汛减灾能力。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灾害风险进行精准预测和评估,为防汛减灾救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应对。
尹光辉强调,防汛减灾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筑牢人民防线,真正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同时加强基层协同,才能真正保持生命安全通道的畅通,为人民群众的安全保驾护航。
*本文授权转载自新华网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