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配资公司10大排名
人民网记者 赵瞳
仲夏清晨,山林的薄雾还未散尽,林间静谧得仿佛能听见露珠从参叶滑落。我仔细端详着林下参幼苗,一株株像极了参农们口中那个“陪了他们很多个春秋的孩子”。
这一趟采访,我听到了许多关于产业、产值和市场的宏大叙事。“千亿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词,在政府文件、会议和企业规划里掷地有声,勾勒出一幅人参产业蓬勃跃升的蓝图。当我真正走进山林,走进参农的生活,才发觉在这幅蓝图之下,还有着更动人的底色——沉默的坚守。
参农汪太东蹲在一棵倒木旁,轻轻拨开落叶,一株细弱却挺拔的林下山参展露眼前。他眼神里的温柔,像极了看着自己的孩子。“没有真心对待,它们怎么可能平安生长这么多年?”
二十多年来,他遵循着祖辈传下的规矩——“挑大的挖,留小的继续长”。这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可持续之道。他不追求速成,不施化肥农药,用沙土拌种炸口。在他看来,人参不是商品,而是有灵性的生命,是山林的馈赠,容不得半点算计。
如果说汪太东代表的是对自然的坚守,那么吉林人参研究院人参文化研究室主任孙卫东,则是文化的“守灯人”。
在通化郊外一间古香古色的小屋子里——人参文化传习所,孙卫东正对着几位路过的湖北游客,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腔讲述人参的故事:“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他捻起一撮人参花投入茶杯,窗外是连绵起伏的长白山脉,屋内是蒸腾的人参茶香,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
“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愿意讲。”多年来,他奔走于高校、社区、幼儿园,义务讲授人参文化。孩子们学会画人参、讲“人参娃娃”的故事,回家还能教父母。在他看来,启蒙比宣传更重要:“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懂得,这不只是草,而是文化的根。”
孙卫东曾赴韩国交流,在咸阳郡一家早餐铺里,看见筷子和汤勺上都印着小小的人参图案,心头一震。“咱得把文化学好、发掘好,再去跟人家讲。”回国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使命——文化不是遗产,而是活着的血脉。
离开时,我回望山林。暮色中的参地静谧无声,唯有清风穿过林梢。我知道,在这片沉默的土地上,有一群人正用半生乃至一生,等待株株小草长成珍贵药材。
通化正在经历的,不止是人参产业的升级,更是一场对“初心”的回归。人们用行动证明:人参的价值,不在克重,而在底蕴;不在包装,而在品质。让人参重新成为人参——不再被低估,也不再被神化,而是以它本来的样子,承载起千年的药性与文明。
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